如何深入思考加速进步?
网站编辑:红莲 │ 发表时间:2019-10-04 21:38 | 文章标签:
为什么有的人进步很慢,
有的人却可以成为学霸?
为什么有的人处处受挫,
有的人却总可以左右逢源?
为什么有的人一个领域都做不好,
有的人却可以轻松跨界多处成功?
这篇文章将与你分享,我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转变。
首先,我认为影响人成长速度的第一个主要区别,在于选择了主动成长,还是被动地由外界环境推动着成长。
有的人在运营岗位一段时间,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里,工作内容可能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,做着杂乱和重复的工作,他的提高主要来自于第一周对工具和流程的熟悉掌握,在后续的不断重复中,成长进步的部分就非常少了,进入所谓的「成长低潮期」。
举个例子,小明同学入职了某公司的新媒体运营岗位。
这个工作平时主要负责去寻找一些优秀的文章转载到企业订阅号里,小明同学刚来的第一周里需要学会寻找优秀文章、微信文章配图与排版、联系作者沟通授权,这一周是他成长最快的一段时间。
然而,由于掌握了基本的操作,搜集文章的渠道也比较稳定,部分作者也确定了长期授权意向,新作者的基本沟通套路也熟悉,他没有主动选择变化,所以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,小明每天的收获成长很快就非常小,进入「成长低潮期」。
更可怕的是,处在这种成长低潮期的人中,有不少还在每天忙碌加班中,看起来每天都很勤奋努力,甚至自己感到充实而心满意足。
殊不知,由于进步缓慢,正逐渐被另一种每天都在高速成长的人远远甩开。
这种主动成长的人,除了所接手的新工作之外,还每天思考如何改进工作,分析优秀竞品和行业案例,主动看书听课学习充电,并针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总结。
被动成长的人每次成长主要靠工作的大变动,可能要半年成长一次,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成长低潮期;
而主动成长的人,掌握正确的方法,基本上每天都在成长进步,而这些成长进步又会进一步促进他内容的变化,从而实现产品和战略上的突破。
所以,要想加速进步首先要做到选择主动成长。
主动成长当中提到的「改进工作」、「案例分析」、「总结反思」等,都需要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深度思考,只有深度思考,才能帮我们更快掌握做事的核心能力。
为什么深度思考能起作用呢?
要理解这个问题,我们可以先来看看,在各自专业领域,核心竞争力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?
不同行业专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,来自于对于这个行业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。
在运营这个领域,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他人运营很成功的操作方法,总觉得特别的牛X,但当运用到自己产品上的时候,却发现并不是那么有效,是方法有问题吗?
为什么明明在别的产品上有效,在你的产品上就没能再现呢?
还有可能,甚至你都不知道怎么把那个方法用在自家的产品上。
你看到Papi酱做了个3分钟的短视频吐槽生活很火,如果你也去做个3分钟的短视频也想来吐槽下周围的生活,要想火肯定非常难。
因为你没有掌握她做成背后的很多本质规律,比如对生活的深刻洞察、台词包袱的巧妙铺叠、生动有趣的表演风格,更包括她在中央戏剧学院7年学习的扎实理论基础,以及一年多的时间里100多个视频的尝试,再加上遇到短视频爆发的资本风口,才成就了今天直播会有2000万人观看的Papi酱。
不同的产品,不同的受众,不同的方法,直接移植方法,是很难做到马上有效,更难做到持续有效。
有些效果好的方法,如果很容易复制,就只会存在非常短的红利期,一旦这个方法很快传播开来,用户就开始对这种方法形成免疫和排斥,效果迅速下降,变成效果差易复制的方法。
比如在微博早期的「段子转载大号」,由于门槛不高很多号冒出来争相模仿,转载号变多了之后,就泛滥失去了优势。
所以,我们真正应该掌握的运营方法,应该是那种「效果好难复制」的方法。难复制的方法不容易泛滥,能够形成自己的独有优势。
比如,罗辑思维基于优质学习内容的电商,就是一个「效果好难复制」的方法,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,很难有人能够超越他。
那这种「效果好难复制」的方法是怎样形成的呢?
这种方法,是运营者掌握了运营的本质规律,并结合自身优势培养起来的。
所以如果要借鉴优秀,借鉴的一定不是直接学一两个操作方法,而是学习背后的规律。
然而,真实工作中,寻求短平快方法的人总是更多,而深入研究分析背后规律的人总是很少。
因为直接找方法很容易嘛,而去研究规律的过程辛苦又漫长,但一旦掌握规律,就会变得非常有竞争力。
所以,我们经常能看到那些运营高手,每次做的运营活动都不同,却同样极具创意,就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运营的本质规律。
有的时候,有的人通过微信后台找我咨询,总想套走一两个马上有效运营方法,而平时缺乏对运营和产品思考的人,我都不太愿意和他们继续聊下去。
这并不是我耍大牌,而是因为我知道即使告诉他们不久后,他们又会效果变差方法枯竭,再来找我。
说了那么多,运营的本质规律是什么呢?怎样去探索学习呢?
运营的本质规律包含了很多部分,不同产品的运营会有不同,但有些底层的规律是相通的,比如对用户需求、人性的洞察,对热点的敏感、文案的撰写、数据的敏感、美感的把握等基本功。
如何学习和掌握这些呢?
也许有人教你会是一个比较快的方式,但是没有人会愿意花大量时间详细地教你,包括可能目前很看重你的上级,都希望只是在方向上指点你、纠正些错误、一起复盘些活动,大部分的内容更希望你能自己边做边学。
更何况,有些东西不是只靠教就能够体会到的,比如「用户需求」的把握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,却不是用几句话能够教好的内容。
正确的学习姿势,应该是不断地观察、思考用户、大量体验、思辨产品,并在产品和运营实践中不断感悟,才能不断加强对于「用户需求」的把握。
这个学习过程,就是基于事物的本质的深入思考。
首先,要有强烈的意识保持独立思考,时常洞察周边看似习以为常的现象,不轻易相信别人给的推论,不轻易接受看似合理的解释,保持对外界事物的质疑。
经常在大脑中冒出这3个字:
为什么?!!
为什么这件事是这样?
为什么不能是那样?
为什么大家都转发这个?
为什么这个读起来有趣?
为什么……
为什么?!为什么?!为什么?!!
针对看到的现象及推论不断追加为什么,能够帮助我们以一个更深入的视角去看世界,并尝试找到答案,而这个答案就会不断接近我们所想要找寻的规律。
普通人只是看到「是什么」,而善于学习者总是在想「为什么」,而且对于自己得出的推论,也在持续不断地追问为什么。
最著名独立思考的例子,就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。
牛顿被苹果砸了,没有简单地相信,苹果就是要往下掉的结论,而是更深层次的质疑、探索,不断的问为什么,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。
牛顿最厉害的其实有2点,一点是他不轻易接受自己所看到的正常现象——苹果往下掉,另一点是他得出一定的猜想后,还在持续地追问为什么。
事实上,牛顿并不是第一个发现万有引力的科学家,早在他之前就有科学家提出了类似的推论。
之所以被人们熟知,是因为他不仅仅止步于,自己所得到的推论「因为有重力」,而是不断地追问自己为什么会有重力,重力和什么相关,怎么证明,最后把重力这个现象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规律,更牛逼的是还用他发明的微积分证明了出来。
这才使得牛顿成为了物理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。
所以,厉害的人除了善于观察和思考身边的现象,而且还特别喜欢钻研,不满足于粗浅的推论,不断地思考和观察事物的规律。
也就是我们常说的,「知其然,也要知其所以然」。
不深度思考的运营,看到好的运营活动,常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?
-「看分答那么火,我也请不来王思聪啊」
-「看微信那么火,我也没有腾讯的流量啊」
-「看逃离活动那么火,我也没有人赞助机票啊」
这种就是属于只看表面的反应,这样的视角,永远很难学到东西。
还总会觉得,我做不好是因为产品不行、团队不好、设计师不给力、资源不足、开发太慢、同事太丑……
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群人,喜欢沉浸在消费热点内容的快感中,比如一些热门的影视剧、综艺,《魔兽》、《X战警》、《奔跑吧兄弟》、《欢乐颂》、《太阳的后裔》、《快乐大本营》之类的,经常花很多时间去看,而且自我感觉良好。
还常常告诉自己「我在了解热点、学习运营」,自以为接触了优质的内容,其实却收获寥寥。
当有人追问他们,
为什么奔跑吧兄弟这个节目能火啊?
呃……因为这里节目很有趣啊
为什么这个节目会很有趣呢?
呃……因为这里有很多明星啊
为什么还有些节目也有真人明星没这个火呢?
呃……因为这是韩国引进的啊
为什么韩国引进的就会火呢?
呃……不知道,反正就是很火啦
这种流于表面地消费内容,并不会真正帮助他在运营上成长多少。
那正确的姿势应该是?
做一个内容的消费者关注点在享受、休闲上,作为一个研究者、思考者、设计者、评论者,则会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内容,并从中受益。
比如,你即将从事短视频的内容运营,看到Papi酱的视频很火,如果真要想从她身上有所学习收获的话,不是在轻松惬意的状态下看完一遍就完事了,可以做些这些事情加深自己对papi酱的理解:
通过上面的分析,一定和只是当休闲看一遍的人,在短视频内容运营上的理解领先了不止一个层次。
掌握了深度思考的人,即使没有牛人带,也能很快摸索出一套工作的规律出来,为自己所用。
最后,一句话总结,如何通过深入思考加速自己的进步:
永远保持好奇心和质疑,
对现象和推论持续追问:
为什么?为什么?为什么?
找到背后的本质规律,
完成自己的主动进步。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